close
據說台灣免洗產業的發達,多拜肝炎流行之賜;
當年B型肝炎大流行時期,為了阻斷疫情擴大,於是推廣了公筷母匙的觀念。


只是,台灣人的用餐習慣講求速度感,用公筷母匙太麻煩了,免洗餐具躍升為主流食器;
從保麗龍、塑膠容器到紙類容器,我們的生活幾乎不能沒有它!
尤其在台灣這麼流行路邊攤和小吃,免洗餐具用過即丟,
感覺兼顧了個人衛生,也讓攤商省了清潔的手續,甚至不必再冒著餐具不潔的風險營業。
然而,它衍生出了環保議題。
免洗產品讓人類製造的垃圾量變多了,塑化產品的製成也有環保上的爭議;
即便紙類產品也會扯上樹木砍伐破壞生態的問題。

台灣的B肝疫情穩定控制了,近年環保議題也被大家重視;
於是,店家漸漸響應環保,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;
手上拿起星巴克馬克杯,喝一口焦糖瑪琪朵,
就口的杯緣,不知道和多少人共享過,(反正洗過啦,也沒味道呀,應該很乾淨呀。)
其實大餐廳一直以來也都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,因為我們信任它清潔得徹底。
所以當我們花了好幾千元吃一頓大餐時,
無暇思考握在手中的這把叉子,在和美味的老饕牛肉親密接觸前,它的人生旅程。
但小吃攤的餐具可就沒那麼值得信任了。
於是,環保人士開始推廣個人餐具系列,
曾幾何時,公司的三節禮物、百貨來店禮、贈品,都是筷子、湯匙、刀叉餐具組。
自備個人餐具變「潮」了。

我並不是賣餐具的,只是突然有點被雷公打到般的念頭一閃。
是否人類的性發展史,也要餐具一樣在人間拉扯著?

每個人很難知道放進自己嘴裡的東西,它的人生旅程,
如果他是來自五星級餐廳般的值得信任,
即使它的出產履歷多麼落落長,你還是會不暇思索地飽食一餐。
大家都愛吃高檔貨,入口似乎都很放心。
然而,餐廳和路邊攤的差別,我們用肉眼就可以分辨;
但是,屌很難歸類。

最近聽到朋友圈的一些傳聞,在內心裡慢慢地歸類出一套原則。
那就是「公筷.母匙」。
「公筷和母匙」介於餐廳提供的餐具,和個人自備餐具之間。
「公筷母匙」並不直接就口,但是在自己和餐具之間額外出現的餐具。
當它以「公筷母匙」的方式出現時,它是受到用餐者所信任的對象。
非常注意個人衛生的用餐者,不嫌麻煩,會再自備餐具;
一般注意個人衛生的用餐者,直接取用店家提供的餐具;
沒有注意個人衛生的用餐者,直接拿公筷母匙當做餐具。
這一桌吃飯的人,在有信任關係之下滿足慾望。

幾P?怎麼P?不是很重要,重要的是你信任你選的餐具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hei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