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2883 (1).jpg

我走過淡水老街、九份老街,去過苗栗南庄、台南古都。兒時的爺爺奶奶家-新竹關西,在1997年北二高全面通車之後,地貌起了變化。

 

六福村的人潮愈來愈多,每到假日,從關西交流道前往六福村的路上總是塞車;往關西街上,檳榔攤的霓虹燈愈來愈閃亮;從前農車行駛在路上載滿的是生活,如今佔滿路上的自用轎車、遊覽車滿載的是商機。這些過路財神,又為關西帶來了什麼?

DSC02809.jpg

去過每一處老街、古都,都有關西阿嬤家的影子。我喜歡遠眺捱在河壩邊的那片「赤壁」,日落斜陽照映舞動的黃金稻浪,白鷺振翅綴著藍天白雲飛翔,斑駁的泥牆剝落的是前輩的智慧結晶。在都市更新與文化保存之間,衡量的標準是什麼?為何過去的地景總讓人覺得美,但是都市的進步卻沒能提升美感?

DSC02823.jpg

每一處老宅,串聯著與它相關的每個人的記憶。羅屋書院,對我來說是一處觀光景點,它的背景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故事,但是對我爸來說,那是他的童年記憶。我們巧遇和善的管家,在我們駐足觀望時,親切地讓我們「破例」參觀。古厝隨處可見細緻的雕刻,保存完善。管家說,這處大宅,現在也兼做民宿。這的確是符合時代的潮流,讓古厝能夠從「現代」生存到「未來」,繼續寫著故事。

DSC02832.jpg

DSC02835.jpg

DSC02825.jpg

在羅屋書院旁有一條石板路,隨著都市發展,石板路舖上了柏油,換來的是文化保存人士的撻伐!於是主管機關從善如流,打掉了柏油,挖掉舊石板,換上「現代化」的石板路,讓人啼笑皆非!我沒見過石板路原來的樣子,但肯定的是現在這一條不會是我想要的「石板路」。

DSC02848.jpg

我問我爸說,台灣現在到處都有文創聚點,關西應該也有吧?「有喔!當然有。」看完了羅屋書院,繞去了旁邊一條狹窄巷道,「就是這一條,不過有點短。」這的確是我記憶中的關西老街。爸爸說,以前這裡有許多打鐵店;媽媽說,他記得這條路上以前有一家戲院,我問她:「所以你和爸會來這裡約會看電影嗎?」媽媽一邊看著兩旁的老房子,陷入了記憶河流,「有啊!有來這裡看電影。」

DSC02856.jpg

DSC02851.jpg

DSC02853.jpg

DSC02857.jpg

DSC02859.jpg

DSC02863.jpg

有些老房子,經過整建變成了透天厝,那些還保留著原始紅磚土埆厝,多半都成了廢墟。有一間亮眼的店面吸引我走進去。親切的老闆歡迎我們入內參觀。老闆的太太是做自然染的設計師,我和我媽一眼就相中一條絲巾,觸感滑順,色澤自然。老闆因為和太太需要一處能結合賣場和染坊的空間,而承租了這條關西老街上的一棟「廢墟」。

DSC02890.jpg

DSC02879.jpg

DSC02887.jpg

DSC02867.jpg

DSC02871.jpg

DSC02873.jpg

老闆對於「關西老街」沒有太多的期待,連我這個門外漢光看這條狹窄的老街和周邊景點與缺乏停車處,就覺得要發展得克服許多困境。現在的淡水老街肯定不是當年的樣子,九份老街也不是原汁原味,而台南這處文創空間發展蓬勃的地方,在新與舊之間,以文化美學做為度量,延伸空間的故事性,在關西,這處我爸爸的故鄉,想必在這個世代的心中,總有些人想留下些什麼。

DSC02881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kohei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