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黑妹在關西
日本一直被經濟不景氣纏身多年,
連電視節目也響應政府政策,鼓吹年輕人回到鄉下種田,過自給自足的生活。

這一年來,我一直很希望自己有天能夠回到鄉下,
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真的是個天真的想法,
天真到我居然忘了在我的生命中,有人是這麼自給自足地走過來的。

民國34年,老爸出生的佃農的家庭裡,
那可真是個以物易物的時代:
種田自然賣不了什麼好價錢,爺爺奶奶還種菜,養雞鴨鵝。
種好的菜,奶奶挑起扁擔,
從關西走到龍潭賣,攢些零用錢貼補家計。
家裡養了四頭豬,這四頭豬其實很像信用卡,
初一、十五,奶奶上街要買豬肉,
但是沒有「錢」,於是和比較熟的豬肉攤老闆賒帳,
一季到了要結算究竟買了幾斤肉,多少錢,
再把那四頭豬賣給肉攤老闆抵債。
也許兩頭豬剛好抵買肉錢,另外兩頭呢?
那是我爸爸念書的學費。

當時農家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型態,
因為家裡開始種「洋菇」而有所改變,
我有印象,在我三、五歲的那個時代,
每次回關西老家玩,沒事躲在洋菇園裡,最後被罵出來。
因為洋菇好像必須養在無菌的環境裡才能長得好,
爺爺有綠手指,花心思種洋菇,
為得就是要種出高品質的洋菇,人家收購後會拿去評比,
等級高就可以換得好價錢。
因為賣洋菇,讓爺爺奶奶家中才有真正的經濟來源。
那已經是民國70年代左右的事了。

60年前,爺爺奶奶是這樣拉拔老爸和叔叔姑姑們長大,
造就了這一群創造台灣奇蹟的幕後英雄;
我的記憶裡,只有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,
爸爸的人生,就像是台灣起飛的縮影,
因為農產行銷改善了農家的經濟型態,
農家子弟可以順利完成學業,工作賺錢養家。

幸運的我,因為老爸辛勤,扭轉了家中的經濟結構。
但有多少家庭仍在和經濟轉型中的台灣拔河,
老爸曾經自責沒有可以留下什麼「事業」和「財產」,
但是他為這個家打下的江山已經讓兒女繼承,
至少在人生的路上無後顧之憂。

即便如此,老爸也坦承現在的環境,要生存也很艱困,
其實不容許失誤,否則路會走得更辛苦。

在一次機緣下,占卜師說我生命中不會賺什麼大錢,
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
是啊,少出就是多入,
只是想到,若我的能力僅止於「自己照顧自己」,總覺得有些汗顏。
誰不想要有翻身的機會呢?

有一位新婚未滿一年的女同事,她嫁給了同業,
向來不多問同事私領域的我,
一直認為新婚生活一定美滿愉快,頂多不適應爆小口角罷了。
沒想到他們婚後不但要適應兩個人的瑣碎生活,
還背負著經濟壓力,甚至有可能壓垮她們的新婚生活。

我的確很難理解,一來我不懂結婚是什麼,
二來婚前不就都該做好經濟規劃嗎?
就像我不懂婚宴明明就是個可以拿來賺錢的場子,
怎麼會不到一年,錢就蒸發了呢?

旁觀者的我,一直覺得她們的問題很簡單,
彼此都知道對方的想法,
但彼此都希望對方能為自己而改變,但那些改變都不是妥協,
大家都看得到問題的癥結,卻走不出解決它的迷宮,

想一想,不會控制慾望,
似乎比不會理財還來得可怕得多!

突然想到了《魔戒》,
雖然就是哈比人大老遠賣命跑去焚化爐丟垃圾的故事,
但我深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「魔戒」,
你知道該丟,卻又丟不掉,
你知道它壞,卻又感覺很好,
你知道該做,卻不知為何要做,
你知道不好,卻難辨什麼才叫好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hei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